爱新觉罗胤祥?康熙十三子胤祥

大家好,关于爱新觉罗胤祥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康熙十三子胤祥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胤祥是什

大家好,关于爱新觉罗胤祥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康熙十三子胤祥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2. 胤祥是什么含义
  3. 康熙的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的个人资料
  4. 胤祥谥号为什么不是文正
  5. 康熙十三子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和硕怡亲王,是清代第九位世袭罔替的王爵,也是开国八大军功世袭罔替亲郡王之外(开国军功世袭亲郡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第一个不是以军功而得到世袭罔替资格的亲王,始封者为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雍正帝即位后避帝讳,改名允祥。雍正八年去世后,雍正帝特别加恩,复名胤祥。这在康熙帝诸子中,除雍正帝外,是唯一一个得以“胤”字原名称呼的皇子。虽然是身后恢复,也是莫大的恩典了。)

胤祥(为方便起见,以下皆称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实际是二十二子,序齿为十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于京师紫禁城皇宫,生母为康熙帝庶妃章佳氏(当时无名号,去世后追赠敏妃,雍正帝即位后追尊敬敏皇贵妃)。

清代后宫制度,除皇后外,其余嫔妃生子,均不由己抚养,而是另交其他高等位妃子代为养育,所以年幼的胤祥自幼是被德妃乌雅氏养育成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其生母章佳氏薨逝后,十四岁的胤祥更是将乌雅氏视同为亲生母亲,关系密切。由此,他和比自己大八岁的四哥胤禛(乌雅氏所生长子)也兄弟情谊深厚,相对其他异母兄弟更具手足感情。(包括乌雅氏第三子、皇十四子胤禵在内)。

胤祥在雍正八年去世后,为人刻薄寡恩、御下严苛的雍正帝对于这个几乎是唯一拥有真正手足感情的兄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地悲痛追思之情,为了胤祥举行盛大肃穆的葬礼、自己亲自出席奠酒,还在葬礼上嚎啕大哭、丝毫不顾及皇帝的身份。之后还深切追忆年幼时兄弟俩相处时的往事: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时年十二岁的胤祥第一次随康熙帝出巡、前往盛京(沈阳)谒北陵开始,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发生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事件,这期间整整十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出巡,胤祥必定跟随前往,一次不落。

这可以看出年轻的胤祥极得皇父喜爱。同时也表明胤祥必然有自己能力出色的一面,所以才能得到康熙帝的青睐,并因此可以随扈皇父、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时期的历次随扈出行中,胤祥展现了自己的文学、书法、弓马、骑射等各方面的优异表现,康熙帝对此赞不绝口,钟爱异常。即使是外国使臣、乃至朝廷文官,都知道皇十三子极受皇帝器重,前途无量,将来必担大任。

但就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不知何故,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储君之位的时候,二十三岁的胤祥也牵扯其中,失去了皇父的信任,与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一起被圈禁起来。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祥才得以被释放(皇太子胤礽被废后,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为皇太子。皇长子胤禔则一直被圈禁,直到雍正十二年去世)。

经此打击,青年胤祥此后再也没有恢复之前的待遇,在康熙帝眼中降为普通皇子,关系淡漠。虽然之后历次出巡,胤祥按仪制参与轮流随扈,但是不过虚应故事而已,之前所受到的皇父钟爱和重视,都已经是过眼烟云了。

至于在皇太子第一次被废黜之事中,胤祥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做出过什么隐秘之事,导致康熙帝怒气迸发之下,将他和皇太子、皇长子一同圈禁,几乎丧失了所有政治地位,这些真相在雍正帝登基之后,就被全部从史料中删除了,《清史稿》、《圣祖实录》、《世宗实录》中,统统没有这一方面的记载。即使有零星文字,也不过是轻描淡写的“遭受牵连”,或者是“为皇长子构陷”等语焉不详的描述。事实是怎么样,现在已经无法彻底弄清楚了。

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开释后,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祥还得以按仪制有机会随扈皇父出巡,但是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胤祥突然患病,而且还不轻–“腿起恶疮、遍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其实就是骨结核)。由此导致身体虚弱,不便行动。

虽然康熙帝也曾经在回复其他皇子的奏折中询问过胤祥的状况,有过一些关心慰问的话,但总体来说是冷淡和轻视的,并不十分重视。这也说明了胤祥此时的境遇,完全不在康熙帝的关注范围内,甚至是有防备心理在内。父子关系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在是令人叹息。

而且在康熙帝在位时期,胤祥一直没有被封爵,哪怕是皇子所能得到的最低爵位—贝子,胤祥也没有获得,在康熙帝成年诸子中,只有胤祥没有爵位。这从另一方面,更加证实了胤祥的失宠。

不过胤祥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之间,依旧是做了很多差事,其中有康熙帝委派的,更多的其实是他的四哥—雍亲王胤禛安排的。这也可以印证:为什么史料上记载寥寥的皇十三子胤祥,在康熙帝驾崩第二天,就被新君雍正帝册立为亲王。很大概率是之前十年内,胤祥为了帮助胤禛夺嫡,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建立过莫大的功劳,但是因为一些隐私之事,又不便于公开突出地表彰,所以雍正帝干脆把当年的记载全部删除,由此在日后的史书上造成了胤祥十年之间经历的空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六十九岁的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弥留之时,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裪、皇十三胤祥及国舅、步军统领隆科多奉诏觐见。

在隆科多当众宣布康熙帝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的情况下,经过十多年缜密布局、殚精竭虑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终于在舅舅过隆科多(其实是表叔)以及十三弟胤祥的大力协助下,获得了“九龙夺嫡”的最后胜利,控制了京师及畅春园内外,得以波澜不惊地承袭了大统,成为清朝第五代皇帝(入关后第三代)——清世宗雍正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就在雍正帝刚刚承袭大统第二天、尚未登基的时候,他就立即封授之前一直没有爵位的十三弟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户部三库。遭受冷遇十多年的胤祥,终于得以卷土重来、彻底翻身。这也是对他多年来始终坚持毫无保留地支持四哥胤禛、劳心劳力的最好报答。

自雍正元年至雍正八年(1723-1730年),胤祥先后出任会考府、造办处、户部、营田处、西北军务、泰陵(雍正帝陵寝)营建总管、总理水务、内务府、军需处等诸多衙门主管,并兼任议政王大臣,可谓是雍正帝第一心腹(位置要高过隆科多、年羹尧),位高权重。但是胤祥头脑十分清晰,没有如同隆科多、年羹尧那样的专权跋扈、冒犯皇权,而是谨慎行事、安守臣节,从不逾制违例。

雍正元年(1723年),胤祥刚刚受封怡亲王,即坚决推掉了按例可以获得的二十三万两钱粮,只收下十三万两。并婉言谢绝了分封后可支用官物六年的待遇。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雍正帝以胤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从优议叙”,特在其亲王爵位外,加赐封一郡王爵位,允其在诸子中任择一人承袭。这个恩典,有清以来,从没有宗室获得过。胤祥照旧坚辞不受,只接受加俸一万两,以为平衡。

这些例子,一方面体现了雍正帝对胤祥厚爱,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胤祥的贤德和内敛,因此雍帝愈发倚重和敬佩胤祥,称他为为“柱石贤弟”。

雍正帝对于这个手足情深的十三弟是即钦佩又放心,还有深深的关爱。这在为人刻薄、御下严苛的雍正帝平日处事中,几乎是唯一具有常人情感的地方。雍正帝感念于胤祥的忠诚、干练、内敛,曾深有感触的说过: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兄弟之间的相互赤诚、顾托得人,在雍正一朝,再没有其他可比性。

雍正七年(1729年)冬,胤祥病情加重,可他还是如同以前一样,“往来审视”,巡查各地。因此身心俱疲,导致病势急剧恶化,乃至沉疴。

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病入膏肓的胤祥已经不能外检视河工,不得不对下属说“本图遍治诸河,使盈缩操纵于吾掌之上,岂期一病沉废,已矣何言。”让人代替前往巡视。此后,每年必定参与先农坛春耕祭祀的胤祥也缺席了这项大典。

因弟弟病势沉重而焦虑不安的雍正在忧伤焦急之下,连连下旨,一面让其他臣子代替胤祥处理政务事务,一面延请各地名医,对胤祥“医祷备至”,寄希望于医士大家,能够挽回胤祥的健康。

不过胤祥的身体在长期高负荷工作压力下,早已不堪重负,已经油尽灯枯,即使再好的药物和名医,也无法挽回。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四十四岁的胤祥病故于京师,为四哥雍正帝鞠躬尽瘁。

胤祥去世后,万分悲痛的雍正帝有如断却臂膀,数日食不甘寝不安,不顾君臣分别,坚持穿素服为十三弟致哀,并著令胤祥之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赐谥号“贤”,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于谥号前,以示恩宠。

同时,雍正帝确立了胤祥生前一直拒绝的“世袭罔替”待遇,把他的世子弘晓册立为世袭亲王: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额外再立其子弘皎为世袭郡王:“著令怡贤亲王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以嘉王之功勋。”

从此,怡亲王的后代,就有了一个亲王、一个郡王的世袭爵位,这在整个清朝,都是罕见的(除了国初时候,礼亲王及其后裔中,有一个亲王、两个郡王的世袭爵位,不过那个是军功封爵,不能相比。)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乾隆帝即位。新君继位后,按照雍正帝的嘱托,明确了弘晓的怡亲王和弘皎的宁郡王爵位世袭罔替资格,并授予胤祥庶长子弘昌贝子爵位(亲王庶子一般只封授镇国将军,弘昌封贝子,已经是莫大的恩遇了。)

但是弘昌不满意自己的待遇,对于父亲一直有意压制自己很是怨恨(弘昌性格跋扈、为人轻浮,胤祥怕他惹事,所以长期把他关在府内不许外出,直到胤祥去世后,才得以出外),于是联络同样心怀不满的四弟宁郡王弘皎(弘皎是胤祥嫡长子,因为胤祥不想自己的成年儿子继承亲王爵位,将来给皇权造成威胁,所以特地选择了年幼的嫡子弘晓继承爵位,因此弘皎失去了亲王之位),勾结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等,阴谋作乱,想要谋逆。

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举事,就被早有准备乾隆帝一举粉碎。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乾隆帝将弘皙、弘昌、弘皎等人全部软禁关押,之后将弘皙革除王爵,圈禁景山;弘昌革除贝子,收回御赐府邸;弘皎则因为是雍正帝亲封的世袭郡王,不好太过处置,所以乾隆帝将其释放,没有加罪,但是其世袭郡王改为降等承袭,而且停郡王俸禄终身。

此后弘昌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闲散宗室身份去世,身后也没有谥号。弘皎则在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默默无闻地死于宁郡王府,死后谥号“良”,称宁良郡王。他这一支,失去了世袭的郡王资格,不过以后机缘巧合之下,弘皎的后裔还会入继大宗,承袭怡亲王爵位,这都是后话了。

在这一场风波中,承袭了怡亲王爵位的弘晓因为才满十八岁,年幼本分,所以没有牵扯进“谋逆案”中。但是在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和八年(1743年)八月,他所担任的管理理藩院及正白旗满洲都统还是都被免去,此后再也没有担任过其他重要职务,只是凭借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参与朝廷大典、朝会列班,仅此而已。

弘晓此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收藏古文典籍上,他在怡亲王府内修建了几座藏书楼,取名名“乐善堂”、“明善堂”、“安乐堂”,把搜集来的典籍善本藏于期间,时时观摩,并据此著《明善堂集》作为一生志趣爱好的总结。

弘晓以此态度,躲过了有可能来自乾隆帝的打击和惩罚,远离朝堂,以藏书家和诗人自娱,总算得以将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安全保住,不至于像两个哥哥弘昌、弘皎一样,被褫夺爵位、或者被降等承袭,给怡贤亲王胤祥护住了家族荣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五十七岁的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去世,朝廷赐谥号“僖”,称怡僖亲王。弘晓次子永琅承袭了怡亲王爵位(弘晓长子永杭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没有来得及承袭爵位,而且也没有子嗣),成为第三代怡亲王。

之后,怡亲王传承分别为:

第三代:怡恭亲王永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袭爵,嘉庆四年(1799年)薨。)

怡亲王绵标(永琅次子,嘉庆四年(1799年)时先于永琅去世,子奕勋承袭爵位后追封)

第四代:怡恪亲王奕勋(绵标长子,嘉庆四年(1799年)祖父永琅去世后袭爵,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薨。)

第五代:怡亲王载坊(奕勋长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四岁时袭爵,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薨,年仅五岁,无嗣,无谥号。)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五岁的怡亲王载坊去世后,怡亲王爵位经历了长达五年的空位期,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怡恪亲王奕勋的次子、怡亲王载坊的异母弟,时年十岁的载垣才被道光帝下诏承袭怡亲王爵位,得以延续这“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载垣也是第六代、第七世怡亲王。

自道光五年(1825年)承袭怡亲王后,载垣深受道光帝、咸丰帝两代帝王重用,先后出任过正蓝旗汉军都统、正红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汉军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阅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

在皇室宗族内,载垣担任正蓝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管理镶蓝旗觉罗学,太庙袷祭和近支婚嫁也由其主持。其他如銮舆卫、虎枪营、御枪营、善扑营和崇文门正监督等,也由其管理,可谓是道光和咸丰帝最为亲近依仗之宗室、重臣,其所受到的君主恩遇,几乎可以同他的四世祖胤祥所受到雍正帝的圣恩眷顾相比。

载垣在道光三十年(1850)于道光帝临终前,受道光帝顾命,成为比自己还小十六岁的堂叔咸丰帝奕詝的辅政大臣。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与入侵的英法联军谈判。但是谈判最终破裂,英法联军攻入京师。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载垣随扈一前往。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临终前再授载垣顾命,让他和郑亲王端华、端华之弟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皇长子载淳即位,并主持政务,明确了顾命八大臣以怡亲王载垣为首(实际上是以肃顺为首)。载垣得以“两受顾命”,权势达到顶点。

咸丰帝去世之后,以载垣为首的顾命大臣们拥立皇长子载淳登基,即同治帝(当时年号为祺祥)。

不过,在咸丰帝驾崩后,顾命大臣们很快与咸丰帝皇后钮钴禄氏(慈安太后)、同治帝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为控制皇权产生了尖锐矛盾,不可调和。顾命大臣们和两宫太后争吵最激烈时候,在场的小皇帝载淳都被吓哭、甚至尿了裤子。两宫太后因此深恨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必欲除之后快。

于是两宫太后秘密联络了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暗中布置,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于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返京时,设计将肃顺和其他顾命大臣分开,趁机发动政变,把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或捕获、或贬黜,夺回了朝政处置大权。因当年是农历辛酉年,所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叔嫂所发动的这场政变也叫“辛酉政变”;又因皇帝载淳初定年号为“祺祥”,史书上也称“祺祥政变”。

两宫太后清除顾命八大臣后,联合恭亲王掌握朝政,改皇帝年号为“同治”,意在“协同治国”之意。

之后,两宫太后以小皇帝的名义下旨,把恨之入骨的肃顺公开斩首,而载垣和端华,则“开恩赐死”,于宗人府空房内赐白绫自尽。载垣被赐死时,年四十六岁。他的倒台,对怡亲王府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几乎导致世袭王爵被废除。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载垣被赐死半年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为了当年功勋卓著的怡贤亲王胤祥所遗下的爵位不至于废封,特旨恢复原怡亲王一系的封爵,但是没有返还亲王爵位,而是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另外,因载垣之罪行严重,所以他所属的怡亲王大宗(怡亲王弘晓后裔)被取消了承袭资格,另以怡亲王小宗——胤祥第三子弘暾玄孙载泰为怡亲王宗子,受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主持怡贤亲王胤祥及诸代怡亲王的祭祀典仪(载垣不包括在内)。而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的直系后裔,在这之后再也没有承袭宗子资格,只保留了两个奉恩将军爵位(清宗室爵位中最低一级),就此沉沦。

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因收复江宁,平息了太平天国起义,所以加恩于诸宗室及朝廷重臣,封赐甚厚。在“辛酉政变”中被废黜世袭爵位的怡亲王也因此得以复封。

两宫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在这一年七月改封胤祥五世孙、宁郡王弘皎玄孙载敦为第七代怡亲王,并恢复怡亲王世袭罔替资格。同时,将原怡亲王府宗子载泰改袭因载敦继承怡亲王爵位而遗留下来的宁郡王系封爵——奉恩镇国公(宁郡王在乾隆时期被降等承袭,不是世袭罔替郡王,所以三降后以奉恩镇国公传承)。

载敦承袭怡亲王爵位后,朝廷追封他的曾祖永福(弘皎次子)、祖父绵誉(永福第四子)、父亲奕格(绵誉第三子)为怡亲王。

光绪十六年(1890年),载敦去世,谥号“端”,即怡端亲王。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载敦长子溥静袭爵,成为第八代怡亲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京师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溥静参与了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等王公贵族支持义和团的行动,主张和联军开战。侵略军击败清军,侵入京师后,报复性洗劫了怡亲王府,并抓住了来不及逃走的溥静。之后溥静诡异地死在府中,有传闻说是被侵略军鞭答致死的。

溥静死后,西逃的慈禧太后为了向八国联军求和,严办了一些主战大臣,将庄亲王载勋赐死,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革爵流放。而已经死去的怡亲王溥静,也被以“纵庇拳匪启衅”的罪名,革除爵位,以示严惩。这也是怡亲王府第二次被革除封爵。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京师局势逐渐平息,已经返京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恢复怡亲王府空悬三年之久的封爵。不过,因为溥静“参与启衅”,所以他的儿子们被剥夺了承袭资格,怡亲王爵位改由载敦次子、溥静之弟溥耀的独子毓麒承袭。毓麒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亲王。承袭爵爵位的时候,毓麒刚满两岁。

十年后,宣统三年(1911年),在武昌城的隆隆炮声中,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一九一二年二月,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时年十二岁的毓麒也失去了世袭亲王身份,成为了普通平民。

此后,家道中落的毓麒为了维持生活,先后将历代怡亲王陵墓上的树木伐倒变卖,又将王府也抵押给了别人,以此苦苦支撑。一九四八年十月,四十九岁的末代怡亲王毓麒在默默无闻中死于北平(北京),历经二百二十六年的怡亲王世系传承,也彻底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中。

胤祥是什么含义

胤祥是人名。爱新觉罗·胤祥(1686—1730),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22子),满洲正蓝旗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努尔哈赤裔孙。弟兄间,惟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密。胤禛继位,即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大政务。

康熙的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的个人资料

康熙帝玄烨也是几经周折才被定为嗣君的,幼年临朝又受到辅政大臣的约制

胤祥谥号为什么不是文正

爱新觉罗胤祥是清康熙帝十三子,谥号“贤”。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出生于北京,满洲正蓝旗人,和硕怡亲王,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

因为他在雍正元年被封为怡亲王,不是文武臣子,而是宗室王爷。所以他不能用文臣的谥号。

文正谥号是用于文官的最高谥号。

胤祥自幼跟随胤禛(即雍正帝),曾出任军职,掌管驻京禁军,为他其后的政绩打下好基础。

胤祥死后,上谥号为“贤”,配享太庙,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

雍正帝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

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为: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大臣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

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康熙十三子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四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爱新觉罗胤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康熙十三子胤祥、爱新觉罗胤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mux.cn/58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