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圆周率怎么算出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圆周率怎么算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圆周率怎么算出圆周率是怎么计算的π是怎么求出来的π怎么计算π是怎样算出来的圆周率怎么算出圆周率通过圆的周长除以其直径来计算,圆周率是指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率。关于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圆周率怎么算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圆周率怎么算出
  2. 圆周率是怎么计算的
  3. π是怎么求出来的
  4. π怎么计算
  5. π是怎样算出来的

圆周率怎么算出

圆周率通过圆的周长除以其直径来计算,圆周率是指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率。关于其计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数学家非常感兴趣、热衷追求的问题。德国一位数学家说:“历史上,一个国家计算出的圆周率的准确性,将成为衡量该国当时数学发展的一个符号。”

我国古代在圆周率计算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水平,这应该归功于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章创立的新方法——“圆切术”。“切圆术”是指用圆内切的多边形的周长无限逼近圆周,从而求出圆周率的方法。该方法是刘徽章在批判总结数学史上各种古老的计算方法后,经过深思熟虑后创造出的新方法。

圆周率为希腊字母(读作pI)。表示圆周长度与直径之比的常数(约3.141592654)。那是无理数,不会无限循环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用3.14表示圆周率来进行近似计算。10位数的小数3.141592654可以支持一般的计算。即使工程师和物理学家要进行更精密的计算,最多也只能取小数点后数百位的值。

圆周率是怎么计算的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里有公理:过一点以某个半径可以做一个圆。根据相似形可知任何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都是一个常数,把这个常数称为圆周率π。这个常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由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需要,圆周率的计算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圆周率依然是检验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方法之一。日本某个无聊的出版社居然出了一本一百万位的圆周率的书《円周率1000000桁表》,全书只有一个数字:π

如果使用一根软绳测量圆的周长,再除以圆的直径,只能得到圆周率大约等于3的结果,更加精确的结果只能依赖计算。现代圆周率计算的方法很多,本文只介绍历史上最早计算圆周率的三个人物:阿基米德、刘徽和祖冲之。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最早得出圆周率大约等于3.14的人。传说在他临死时被罗马士兵逼到一个海滩,还在海滩上计算圆周率,并且对士兵说:“你先不要杀我,我不能给后世留下一个不完善的几何问题。”

阿基米德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是双侧逼近:使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近似圆的周长。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多边形周长就越接近圆的边长。

阿基米德最终计算到正96边形,并得出π约等于3.14的结果。阿基米德死后,古希腊遭到罗马士兵摧残,叙拉古国灭亡,古希腊文明衰落,西方圆周率的计算从此沉寂了一千多年。

刘徽

阿基米德死后五百年,中国处于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之后四位。他在著作《九章算术注》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算方法。

刘徽的算法与阿基米德基本相同,但是刘徽提出了正N边形边长Ln与正2N边形边长的递推公式。

设圆的内接正N边形的变长为Ln,如图中AB所示。

将正N边形变为正2N边形,边长如图中BD所示。

由此可以得到递推式:

又因为正六边形L6=1,可以得到L12,L24,L48…

刘徽最终计算到了3072边形,得到圆周率的值

祖冲之

又过了两百年,中国数学家祖冲之横空出世。

祖冲之使用“缀术”将圆周率的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指出:

这个结果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西方超越。但遗憾的是,“缀术”到底是什么方法,已经失传,至今仍是千古疑案。

华罗庚等科学家认为:祖冲之的方法仍然是割圆法,但是如果要得到这个精度,需要分割到24576边形,从正六边形出发,还需要迭代刘徽的公式12次,而且在每次迭代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足够多的有效数字,否则就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祖冲之通过什么神奇的方法保证了计算的准确?至今仍是一个谜。

另外,小时候看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位教书先生,整日里不务正业,就喜欢到山上找庙里的和尚喝酒。他每次临行前留给学生的作业都一样:背诵圆周率。开始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苦不堪言。后来,有一位聪明的学生灵机一动,想出妙法,把圆周率的内容与眼前的情景(老师上山喝酒)联系起来,编了一段顺口溜:

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尔乐(626)

π是怎么求出来的

圆周率是一个极其驰名的数。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这个数就引进了外行人和学者们的兴趣。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圆周率最早是出于解决有关圆的计算问题。仅凭这一点,求出它的尽量准确的近似值,就是一个极其迫切的问题了。事实也是如此,几千年来作为数学家们的奋斗目标,古今中外一代一代的数学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回顾历史,人类对π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数学和计算技术发展情形的一个侧面。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德国数学史家康托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直到19世纪初,求圆周率的值应该说是数学中的头号难题。为求得圆周率的值,人类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我们可以将这一计算历程分为几个阶段。实验时期、几何法时期、割圆术。

恐怕大家更加熟悉的是祖冲之所做出的贡献吧。对此,《隋书·律历志》有如下记载:”宋末,南徐州从事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

这一记录指出,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两大贡献。其一是求得圆周率3.1415926<π<3.1415927

其二是,得到π的两个近似分数即: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

他算出的π的8位可靠数字,不但在当时是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记录九百多年。以致于有数学史家提议将这一结果命名为”祖率”。

祖冲之生于南北朝(西元429-500年)范阳蓟县人,他曾算出月球绕地球一周为27.21223日,和现在公认的27.21222日,在小数第五位才有1的误差.难怪西方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个火山坑命名叫「祖冲之」,这也是月球上唯一用中国人命名的地方.

在三千多年前,周朝的时候,认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是三比一,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圆周率等于三,后来,历代许多数学家,像西汉的刘歆、东汉的张衡,都分别提出新的数值.不过,真正求出比较精确圆周率的,是魏晋时代(约西元263年)的刘徽,而他所用的方法叫做『割圆术』.他发现: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后,多边形的周长会越来越逼近圆周长,而多边形的面积也会越来越逼近圆面积.于是,刘徽利用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间的关系,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步把边数加倍: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正九十六边形,算出圆周率等于3.141024.当时数学家利用一种竹片做成的『算筹』,摆放在地上代表数字进行运算,不但麻烦而且辛苦.

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经过既漫长又烦琐的计算,一直算到圆内接正24576边形,而得到一个结论:圆周率的值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同时,他还找到了圆周率的约率:22∕7、密率:355∕113.祖冲之为了求圆周率小数后的第七位准确值,把正六边形的边长计算到小数后二万八千六百七十二位,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这当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的,

他是自己做的,因为开平方不能你求小数后第一位到第八位,同时间,有另外一人求第九位到第十六位,.

目前使用的算盘到了十二世纪才出现,祖冲之那个时代还没有算盘,可见其开平方的艰辛.

祖冲之不可能使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在十二、十三世纪才传入中国,可以想像其计数之麻烦.

以上研究结果,都领先了西方的数学家一千多年呢!虽然现在电脑发达,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求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几千、几万个位数.

背诵口诀

3.1415926535897932384626

山颠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

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

死珊珊,霸占二妻.救我灵儿吧!不只要救妻,一路救三舅,救三妻.

5105820974944592307

我一拎我爸,二拎舅(其实就是撕我舅耳)三拎妻.

8164062862089986

不要溜!司令溜,儿不溜!儿拎爸,久久不溜!

2803482534211706798

饿不拎闪死爸而我真是饿矣!要吃人肉吃酒吧!

π怎么计算

割圆术确实是一种非常有历史意义的计算π的方法。但是只答割圆术的同学们啊,你们这是活在梦里吗?

当年祖冲之带着自己家儿子祖暅(geng,四声),在大木板子上画了一个直径一丈的圆,然后开始割圆,一路割到24000多边形,然后终于算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3.1415926。这伟大不伟大?伟大,这种艰难的工作换我反正是不会搞。但这到底有多伟大?我认为,这种伟大是有限的,更多的不是对祖冲之父子俩高超的数学机巧的赞赏,而是对二人刻苦工作的一种敬佩。相比之下,发明割圆术的刘徽,比祖冲之父子还是要高一筹的。毕竟造灯泡最好最快的工人是劳动模范,但是大家记住的都是发明灯泡的爱迪生。在祖冲之之后,其实还有更厉害的,一个叫鲁道夫的数学家,搞了一个正二的六十二次方边形,然后算出了35位π值。二的六十二次方,大概就是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边形吧。只能说,这兄弟很有毅力。

好,割圆术就说到这里。割圆术之后呢?从韦达开始,数学家就不用割圆术这种几何方法来求π了。韦达用的是一个很复杂的级数:

就这样一个根号一个根号地套下去,写啊写啊写,算啊算啊算,然后就能求出来π了。这种方法要求的计算量很大,但是显然比“画一个大圆,切成多边形”这种方法简便很多,也准确很多:毕竟计算可以尽可能避免误差,但是画图很难啊……

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不够好。但没关系啊,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在微积分的帮助下,各种神奇的级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π的计算的位数也就从此开始跑步前进。

莱布尼茨级数:π/4=1-1/3+1/5-1/7+1/9……

这个级数收敛很慢,莱布尼茨本人都放弃了治疗。

马青公式:π/4=4(1/5-(1/5)3/3+(1/5)^5/5-(1/5)^7/7+……)+(1/239-(1/239)3/3+(1/239)^5/5-(1/239)^7/7+……)

这个级数好用一些,发明者本人用这个算到了100位,后来有增加到137位。

还有各种其他的分析学算法,比如高斯法。设:

然后迭代

最后算

这个方法比较厉害,迭代几十次就能算上千万位。现在的计算机里用的superPI,就是用的这个算法。

还有BBP算法,

可以不依赖之前的位数,而直接算出π的某一位的值。比如你不想费力气算前五十亿位,但是想知道第五十亿零一位,那就用这个算法,美滋滋~

进入计算机时代后,π的位数就开始指数式爆炸了。基本上主要是高斯的算法,辅以快速傅里叶变换等加速算法,几十亿位什么的都是很轻松的。现在,计算π这个事情要么是拿来跑分,看谁的计算机比较快;要么是拿来验证新算法之类的,看能不能保持足够的精度。至于计算π位数更多之类的竞赛,大家好像兴趣已经不高了。毕竟,以区区39位π值来计算宇宙大小之类的数,带来的误差也不到一个原子那么大…….

π是怎样算出来的

圆周率π的确切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被准确地表达为分数或有限的小数。因此,π的数值通常以其近似值来表示。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计算圆周率,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随机法:利用蒙特卡罗方法,通过在正方形内随机生成大量的点并统计其中落在圆内的点的比例,来估计圆周率。

阿基米德法:通过一个正多边形的内接和外接圆周长的逐步逼近,可以得到越来越精确的圆周率值。

马刁夫斯基法:通过将圆分成若干个扇形,并用正多边形逼近每个扇形,计算出多边形的周长逐渐逼近圆周长,从而得到圆周率的估计值。

公式法:使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圆周率,例如利用级数或无穷乘积等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公式是欧拉公式:π/4=1-1/3+1/5-1/7+1/9-1/11+…,这个公式可以使用级数求和的方法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虽然无法准确计算出π的确切值,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大规模的迭代计算,以极高的精度得到π的近似值。目前,已经计算出数千亿位的π值,这些精度极高的π值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计算机等领域中。

关于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和圆周率怎么算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mux.cn/3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