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从军行(从军行杨炯描绘了什么景)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杨炯从军行,从军行杨炯描绘了什么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谁知道杨炯从军行的创作背景从军行杨炯描绘了什么景从军行杨炯平仄特点杨炯的《从军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军行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其特点是什么谁知道杨炯从军行的创作背景1、创作背景: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杨炯从军行,从军行杨炯描绘了什么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谁知道杨炯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2. 从军行杨炯描绘了什么景
  3. 从军行杨炯平仄特点
  4. 杨炯的《从军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从军行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其特点是什么

谁知道杨炯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1、创作背景: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2、原诗: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4、作者简介: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从军行杨炯描绘了什么景

答前两句: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后两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从军行杨炯平仄特点

杨炯《从军行》的平仄

烽火照西京平仄仄平平

心中自不平平平仄仄平

牙璋辞凤阙平平平仄仄

铁骑绕龙城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面仄仄平平仄

风多杂鼓声平平仄仄平

宁为百夫长平平仄平仄

胜作一书生仄仄仄平平

《从军行》的平仄,在第一句之中,第二字如果是仄声,第四字一定要用平声.在一联之中,上句第二字如果用仄声,下句第二字必须用平声.第四字也同样.这就叫“异音相从”.

第二联上句,即全诗第二句,应当仍和第一句异音,而与第二句音调相同.接下去,第三联上句应当和第二联下句音调相同,而和第二联上句异音.第四联也是同样,上句和第三联下句音调相同,而和上句异音.异音相从的方法,唐代人称为“粘缀”.【若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你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体用了平声字,这就犯了“失粘”的声病.】

杨炯的《从军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杨炯,与同为初唐的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四杰”称呼出自《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唐才子传》也曰:“炯博学善文,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四才子”,亦曰“四杰”,效之者风靡焉。”

初唐四杰一致反对齐梁至唐的倩丽绮靡之宫体诗风,诗文取材广泛风格较为清俊,对唐代的文风转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杨炯作为四杰之一,主张“骨气”与“刚健”的文创风格,其描写边塞生活的五律有昂扬气势,其中借用乐府旧题的《从军行》便是代表,也是后世传唱最为广泛的一首。

杨炯《从军行》全诗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此诗描写一位读书人从军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作为金鼓杀伐之事的边塞诗,该诗以严谨的律诗形式,表达出一介书生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奋勇杀敌的激烈昂扬。

尤其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成为后世文人弃笔从武报效国家之壮志豪情的写照,是传颂千古的边塞诗名句,至今读来也是豪情满怀而慷慨激昂。

从军行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其特点是什么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杨炯从军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从军行杨炯描绘了什么景、杨炯从军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mux.cn/23385.html